8. 第八卷《大乘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 妙音0 加书签

天才一秒记住【大黄书】地址:dahuangshu.cc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二、别境。这个是心所的第二类。我们看讲义:

[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别境的心所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有五个心所。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所缘境事多分不同,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

蕅祖先解释为什么安立作「别境」呢?因为所缘境多分不同,『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前面的五遍行,五个心所的活动,是共同攀缘一个境界;当然这个境界是由「作意」心所决定,如果它引导心王到五欲的境界,那么触、作意、受、想、思,也到五欲的境界去;如果它引导心王到三宝的境界,那么触、作意、受、想、思,也到三宝的境界去。总之,前面的五遍行是在同一个境界上活动,但是「别境」不同,它是『缘别别境而得生』,个别个别的境界,每一个心所都有它所缘的个别境界,这是不同的地方。看第一个:

『一、欲者,于所乐境,希求冀望,以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以为业用。』

这个「欲」的活动,就是它所欢喜的境界,所以它有它的活动境界;如果说这个境界我不欢喜,那「欲」就不能生起,它只有在所乐的境界里活动。怎么样活动呢?『希求冀望』,内心有一种希望成就的心情,这就是「欲」。比方说我希望成就三宝的功德,在三宝的境界生起希望,这叫「善法欲」;在世间的五欲里希望成就,这叫「恶法欲」,都是欲。对于所欢喜的境界,内心生起『希求冀望』,这个安立做「欲」。

这样的『希求冀望』有什么作用呢?『精勤依此而生,以为业用。』有这样的希望以后,你就会精进而且相续的努力,使令你的希望早点成就,所以「欲」能够带动「精」跟「勤」,这是「欲」的作用。

这个「欲」啊,我们心中的希望,对我们的生命有决定性的影响,「欲」太重要了!其实前面的「作意」心所跟「欲」还有关系,虽然「作意」心所是决定善、恶业的关键,但是「作意」是怎么来呢?就是跟「欲」有关。

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人的欲望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种:

一、希望我今生的努力,要追求我自身的安乐。这种欲望当然是自私自立的,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使令我的身心去除种种的苦恼、得到最大的安乐,我要追求个人的安乐。当然有这样的欲望,就会带动很多行为,当然也会带来很多的苦恼,这是第一种希望。

另外一种是:生命的目的,是要使令一切众生得到安乐。他把自我放弃了──不是为了得到自身安乐,是为了使令一切众生得到安乐。宗大师说,这样的希望所发动的行为,反而会使令他得到安乐的果报。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希望自身得安乐,这是增长无明,而无明的烦恼正是痛苦的根本。相反的,你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安乐,这样的发心,刚好能对治「自我执着」的无明;无明烦恼一调伏,你反而得到安乐。

当然这样为利益众生的一种「欲」,不容易生起,我们可以经常作这种观想──在我们眼前有一个天秤,天秤的左边是我一个人,天秤的右边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说你现在有快乐要给谁呢?你给左边,只有你一个人;给右边,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给无量无边的众生,比较重嘛。就是说同样一个功德,给自己那就很狭隘,给无量无边的众生你看这个多广大。

我们心中的目标,如果不能确定下来,生命就很难改变。有些人说「我修行很久啦」,是很久了,心中还是苦苦恼恼,怎么回事呢?就是你的目标有问题,你一直自私自利想要去追求自身的安乐,反而得不到安乐,因为你不断增长你个人的无明;如果你把自我放弃了,反正左边的天秤才一个人,那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当然是先照顾无量无边的众生;反而这个心生起之后,就能对治心中的烦恼,烦恼一调伏,内心一太平,所有的功德都容易成就。

我们看《普贤菩萨行愿品》上,说到菩提心: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意思是说:我们都想要成就诸佛的功德庄严,但这跟众生有关。怎么知道呢?因为众生是树根,诸佛菩萨是华果,一个想要成就华果的人,一定要以大悲水来饶益众生,当根得到水的滋润之后,才能够出现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如果你不利益一切有情,你就不能够成就诸佛功德。

在《成唯识论》上说:菩萨行六波罗蜜,在初地之前的六波罗蜜,其实都是在「自利」,虽然表面上是在行布施,其实都是假借众生的因缘,而成就自己的功德。只有到初地以后,从空出假,才真正让众生得到最大利益。所以我们从凡夫到初地之前,所修的六波罗蜜,都是假借众生因缘,来成就自身的功德而已,自利的成份多、利他的成份有限。

既然「利他」成份有限,为什么佛陀又要我们发菩提心呢?因为一定要这样发心,才能够趋向于这样的功德。所以这个「欲」太重要了!你有要利益众生的心,才会有各式各样的「作意」──作意去布施、作意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作意「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而这样的一种善良的作意,都是由「欲」而来的,你清净的目标所引生的。所以说这个「欲」很重要。当然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便会引生不同的生命。这是别境的第一个心所。再看第二个:

『二、胜解者,于决定非犹豫境,印可任持,而为体性;不可以他缘引诱改转,而为业用。』

前面的「欲」,它的活动境界是「所乐境」;这里的「胜解」是一个「决定境」,这个境界是决定的,你在不犹豫而决定的境界中,生起「印可任持」的心态。『印可』就是很坚定,就像印章盖下去,不可以改变;而且是『任持』,能够保持不失,使令它相续下去。那么它的作用:『不可以他缘引诱改转,而为业用』,任何外在的人事因缘,都不能改变你的思想,这个就是「胜解」。

其实「胜解」心所,是你在一个境界里面,经过长时间的听闻思惟以后,生起一种坚定的理解,譬如我们说诸法实相:「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从真谛的角度来看,法性是空寂的,是无我无我所的,没有一个主宰者。那么,既然一切法毕竟空,怎么会有生命出现呢?因果丝毫不爽,你的心识一活动,就创造了业力;有业力就会招感果报。一切法毕竟空,你动一个念头,生命就出现,生命是由我们的业力所创造,因果丝毫不爽。

这个观念、这个胜解对我们太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因果观念,《唯识》是讲「异熟果」─异时而熟,就是造业不是马上得果报;好比我现在皈依佛陀了,对佛法已经有信心,准备出家或者已经出家,来到僧团,本来我身体很健康,但是一修行下去,这个地方生病、那个地方也不对;我过去在世间放逸的时候,身体健康、心情也愉快,尽情的造业;现在修行之后,身体所有的病痛都出现。那么为什么我现在造善业,反而得到不可乐果报呢?假设我们对因果没有「胜解」在支持,这个人就容易退失道心。

如果我们经过佛法的学习,知道现在的痛苦果报,不是现在的善业所引生的,而是过去恶业引生的,现在是重报轻受──本来这样的恶业是要到地狱得果报,现在修戒定慧的力量,把地狱的业破坏了,小小的病痛把它消掉就算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那么我今生所栽培的善业,果报在来世,来世一定能得到广大可乐的果报。你内心有这样的胜解时,你会更加努力修行,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再大的逆境现前,你也不动心。

为什么能够不动心呢?因为你对因果的道理生起胜解,你相信走这条路是对的,眼前的痛苦果报不是修行而来的,是因为过去造恶而有的,把它消掉就算了,我现在所造的善业,一定会使令我生命增上安乐的。也许你会问说︰「谁看到因果?」是的,我们不一定看到,但是我们从佛陀的圣教量得到胜解,有这个胜解就能支持我们,当风浪逆境现前时,菩提道能继续走下去。

「胜解」对凡夫来说太重要了!凡夫没有一个人看到诸法真相,但是支持我们修行的就是靠胜解──对于佛法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听闻思惟以后,得到一种坚定的理解。

所以《摄大乘论》中,它把凡夫跟圣人之间安了一个阶位,叫「胜解行地」,就是指还没有达到胜解的人,很容易进进退退,遇到逆境就不想学佛了;本来吃荤吃的好好的,身体多健康啊,现在一吃素,哇,这个地方也不对、那个地方也不对,又开始吃肉了。就是从凡夫到胜解行之前,你所成就的功德很容易退转,但是一入胜解行地,那就不一样了;虽然说是一个凡夫,但是他想要成就一个功德,再大的逆境考验他,他都不退转。为什么不退转?因为他内心对真理有胜解——有坚定的理解。这是还没有见到真理之前,透过佛陀圣教量、长时间的听闻跟思惟,所产生的一种坚定理解。这是别境第二个心所,胜解。

『三、念者,于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这个「念」心所,所对的境界是什么呢?『曾习之境』。这个境界你曾经学习过,如果你没有学习过,「念心所」不能活动的。比如说你过去曾经有念佛,或念过大悲咒,这些境界都曾经熏习过,而你对过去曾经熏习的境界,『明审记忆不忘』,简单说就是明记不忘,一次又一次的去忆念所缘境──心于所缘,数数忆念,这就是「念」。数数,一次又一次的忆念。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定之所依,而为业用』,依此能够使令我们成就禅定。

有些南传佛教的比丘,也会批评我们北传啊,大乘佛教的念力太薄弱了!当然现在是末法时代,正法时代的大乘菩萨都有强大的禅定。念力薄弱有什么坏处呢?就是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比如你要作早晚课,诵一个楞严咒,虽然这个咒语广大功德,或是你要放一堂蒙山,你没办法专注。一堂蒙山放下来,功德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为什么呢?蒙山是给众生忏悔、皈依、说法、施食,又法施、又财施,祖师设立这么好的仪轨,一堂蒙山一个小时下来,功德怎么那么少呢?因为你的念力薄弱!很多的精神被你妄想折损掉──打妄想、放一放,打妄想、放一放。所以「念力」也很重要,如果你不收摄你的念头、不使令你念头专注,很难成就大功德。

你说「我不想栽培念力」,你不栽培念力啊,心老是散散乱乱的,你今生很难成就大功德,所以我们佛学院每天有十五分钟的打坐,早上一次、中午一次、下午一次,做什么呢?不是让你打妄想、不是让你睡觉,就是要栽培念力。

假设我们的根本法宝是「佛号」,那你就是心与佛号数数忆念,第一个念头忆念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下一个也是忆念佛号,念念相续;这就是栽培念力,经常让你的心专注于当下。假如十五分钟里面,已经有十分钟的专注,五分钟跑出去所缘境,再过一段时间,专注达到十三分钟、十四分钟,到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当中偶尔生起小小的妄想,一下子就消失,那你这个念力就有点基础了。之后,从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能够在一个所缘境安住一个小时,那你修行念力就更强了,平常遇到境界,就不会像过去,一下子就发动烦恼,不容易,内心多少能够作得了主,所以说「念力」是很重要。「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它的功能就是明记不忘。

『四、三摩地者,此翻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而为体性;智依此生,而为业用。』

「三摩地」就是「定」,就是心一境性,这个是前面「念心所」的功德,由于「念」加强以后,得到的定。那么什么叫「定」呢?是说它在所观境,这个「所观境」不是在散乱的阶段,有一个前方便,要静下来把「所观境」现出来。这个「所观境」可能是佛号,或者是出入息,在所观境当中,『令心专注不散』,使令心专注于所缘境而不流散,而为体性。这样的专注寂静,有什么好处呢?『智依此生,而为业用』,帮助我们生起智慧,也就是说:禅定能够引生智慧是当增上缘。

在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他把「禅定」与「智慧」的关系,讲一个譬喻说:好比我们看墙壁有很多的风景画,就是诸法实相;如果我们是在黑暗当中,当然看不到墙壁,需要有蜡烛的光明;他说这个光明,就是代表智慧;但有时候风一吹,蜡蠋晃动,也看不清楚,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屏障把风遮住,让蜡烛的火稳定一点,那么这个屏障就是禅定,把风遮住,能够让蜡烛的火光稳定,而看到诸法实相。定跟慧就是这个譬喻,「慧」是比喻作蜡烛的火,「定」就是那个屏风。

我们个人用功也会有这样的经验,比如说你现在去出坡,在尘劳的境界里面活动,出完坡之后你马上去看书,这样你对法义的理解会很浅;假设出坡结束后,你先去拜佛、经行一下再打坐修止,内心寂静之后再去看书,感觉就不一样了,你可以看到经文里面很深的义理。所以说『智依此生,而为业用』,禅定能够作智慧的增上缘,因为寂静的状态,对于我们观察诸法实相有很大的帮助。

『五、慧者,于所观境,简别决择,而为体性;断疑,而为业用。』

「慧」的活动跟三摩地一样,不是在散散乱乱的境界,都是专注在「所观境」上;但是前面的禅定对于「所观境」,只能够无分别住,是一种无分别的状态;「慧」能够简别、决择、区别,这个是善、这个是恶、这是可以做、这是不可以做,恶业引生不可乐果报、善业引生可乐果报,有这样的判断作用。前面「定」对「所观境」没有分别、判断的能力,只是专注不散而已。「慧」能够对所观察境界,加以区别,加以判断,这个安立做「慧」。

这个「慧」有什么好处呢?『断疑而为业用』,能够断除我们心中的疑惑,生起信心。信心是以智慧作基础的,所谓「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我们在学习经论,要契入真理,它能够破除我们疑根─断疑生信,这个是「慧」心所。

虽然「止」─禅定,能够使令我们心于所观境专注不散,一种无分别的状态;内心这种寂静的力量,能够暂时把所有烦恼活动都停下来,就像石头压草一样,但是心中的颠倒原封不动,无量无边的颠倒─「常、乐、我、净」四种颠倒,都被禅定给压住了,这时候我们想要破除颠倒,还得靠「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所以「定」跟「慧」要等持,定能够帮助慧,慧也能够帮助定。

你看外道修行,没有佛法「四念处」的智慧,所以一路修定;他内心烦恼不活动,因为定力的摄持,但是内心的贼没有杀死,就像《释禅波罗蜜》上说的:听到女众唱歌的声音,禅定就失掉了。得到禅定多么不容易,因为没有「四念处」的保护,一下子就把禅定失掉了。但是圣人得到的禅定不同,阿罗汉也在定中,当外在的五欲境界刺激他,「四念处」光明一出现,他的禅定照样保持明静不动。所以定要有慧,慧也要有定,这两个能够互相帮助──定能够引生慧,慧也能够保护定。三摩地跟慧互相有帮助。

以上这五个心所就是「别境」,都是在各别的所缘境界活动。「别境」心所也是通于善恶,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跟烦恼相应就是恶,跟善心所相应就是善。好,到这里有没有问题?

问:修行的下手处是否从「作意」开始?

答:下手处应该是从「欲」,先要有目标。如果没有目标,那么你「作意」,你的心趣向什么境界就不一定了。所以说为什么修行要发菩提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修行第一个先把目标确定下来。我修行的目的是为什么?为了「上求佛道、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你有这样的希望以后,才能够生起「作意」。哦,既然我有这样的目标,就尽量使令我这一念心安住在佛、法、僧的三宝境界。所以说「作意」会带动很多的业力,但是「作意」还跟目标有关。就是你要先有「善法欲」,虽然不能马上做到,但是心中先要有这样的「欲」。

比方说我们以持戒来说,一定要先受戒;受戒的时候,你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三种广大的功德,不是你现在马上作到,但是你有这样的希望,这时候你就得到了戒体。有这个戒体,以后遇境逢缘,因为心中有这样的希望、愿力摄持,就会产生一种作意;就是你跟烦恼的境界一接触,你的戒体就会活动,就会如理作意,不可以。它就会引导你的心往三宝的境界去。所以这个「作意」是由「戒体」而来的,而这个戒体的本质也是一种愿力。所以「欲」─「希望」,跟我们的修行有很密切的关系。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百法明门论》转载请注明来源:大黄书dahuangshu.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温馨提示:按 Enter⤶ 返回目录,按 阅读上一页, 按 阅读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
百法明门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大黄书只为原作者妙音0的小说《百法明门论》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妙音0并收藏《百法明门论》最新章节。
结局前炮灰们掀了马甲
结局前炮灰们掀了马甲

每晚九点钟更新,完结文《虐文小可怜是怪物母巢》《我只是一个弱小可怜又无助的昏君》《灵气复苏后我和马甲们开启了工业革命》《祖传技能的各种应用[快穿]》在专栏中等待小天使临幸呀~顾有幸,人如其名,从小......

西莱斯特 连载 8万字

穿进九零嫁给年代文大佬
穿进九零嫁给年代文大佬

简介:一觉醒来,孟箬发现自己穿书了。身为书中的作精女配,她会疯狂嫉妒女主,作天作地,下场凄惨。而书中女主,她的继妹郑婉,只需等着家里的安排,就能拥有一份好工作,嫁给一个老实好男人,过上......

荔枝雨 连载 27万字

我的哑巴新娘
我的哑巴新娘

简介:褚休女扮男装多年从未有纰漏,直到家里给她说了门亲事。褚休茫然,“虽然我穿着男装但我真的是女人,娶了妻子以后跟她可怎么睡?”谁知嫂子误会她话里的意思,“谁说女人就不能睡了,你又不是......

胡33 连载 24万字

咸鱼世子妃
咸鱼世子妃

【正文完结】沈芙是个苟且偷生混吃等死的,能嫁进高门显贵的安王府纯属是捡漏。与世子爷定亲的大姐姐突发恶疾,就让在沈家过得谨小慎微的沈芙赶着了。世子心里没有她,沈芙非常明白。她心里也没有他。这世子爷虽位高权重,却也是京城出了名的暴虐杀神,她才不喜欢呢。世子疏离森冷,新婚夜便离开,婚后更是几乎看不到人影,沈芙一点也不在意。她忙着讨好公婆,忙着享受王府的富贵,根本没有时间管那个对她冷漠无视的丈夫。她的要求

如满月 全本 8万字

代兄娶了白月光后
代兄娶了白月光后

接档文《大婚前夺回自己的身体》,另类追妻火葬场。沈郑两家定亲了,但定亲的沈安和早就死了,沈安宁冒充兄长去迎娶长嫂。踏入洞房的那一刻,下属递来一瓶迷药。不能洞房,一脱衣服就会露馅了,所以用迷药将新娘眯晕。沈安宁走投无路,在唇角上涂了迷药,绞尽脑汁想要怎么亲吻的时候。她的阿嫂主动靠近,捧起她的脸颊轻轻地吻了。清冷的女人,脖颈微抬,露出一片雪白的肌肤,风光旖旎。光影笼照,郑冉冰肌玉骨,光影勾勒出冷面

昨夜未归 全本 7万字

灵峰宗论
灵峰宗论

妙音0 言情 连载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妙音0 言情 连载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妙音0 言情 连载

天台教观纲宗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言情 连载

唯识学概要
唯识学概要

妙音0 言情 连载

佛法修学概要
佛法修学概要

让你迅速掌握佛法之修学次第!

妙音0 言情 连载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大黄书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

Copyright © 2025 大黄书

本页面更新于2024-04-27 08: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