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二万五千八百年
喜三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黄书dahuangshu.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年过而立的郑玄,带着他的门徒,从家乡青州北海郡出发,一路游历,目的地是靠近京师的三辅之一的扶风郡。
郑玄是这个时代少有的,真正志向在于学问的大家,他在家乡遍访名师,以至于老师们都“再没有什么能教的”之后,听说扶风郡的马腾久负盛名,因此特地前往求师。
郑玄年少时,就熟读五经,在家乡求学时,除了在五经上面继续精进,将今文、古文两大经学派系学通后仍不满足,又钻研起了算术和天文历法。
因此,当他出了下榻的肆舍,准备去拜访颇有才名的荀昱时,听到有同住的食客居然在聊历数之说,立即驻足,想要和食客们畅谈一番。
凑近来,就听一儒生打扮的本地食客道:“所以说着天地玄妙,非天资聪慧之人不可参透啊。”
坐在他对面的同行食客看起来年长一些,也是摇摇头:“我自诩熟读《九章算》,可是却对二郎君说的什么‘岁差’、‘章动’,竟是闻所未闻!”
年长食客大约是余光瞟到了郑玄一行,见郑玄穿着打扮不似寻常出身,举手投足有尽显文士风范,一下来了兴致,唾沫横飞道:“要我说,这世上玄妙之事,往往要过百年才能由后人定论,我还是更认同盖天说,这天既盖也!”
年轻儒生不敢苟同:“我还是更相信二郎君的说法,天非盖也,地既卵也!”
郑玄一听,当下一抚掌,胡子都飞了起来,激动道:“然也然也!不知阁下所说的‘二郎君’,可是赞同‘浑天说’?——曰‘天如鸡子,地如丸!’”
年轻儒生却皱眉,有些犹豫道:“照二郎君的说法,他似乎也不赞同‘浑天说’......”
年轻儒生以为对面这位文士会反驳,却没想到,他听完之后更加兴奋,激动道:“不知这位‘二郎君’姓谁名谁?家住何处啊?”
这下坐着的两位食客都不约而同,用怀疑地目光打量起郑玄。
年轻儒生原本见郑玄自带的文人气场还颇有好感,但是一开口就这样失仪,想来也是缺少教养的家庭出身,可不能让他就这样去叨扰沛国的神童子,因此故作不予理睬的样子。
郑玄见状,自知失仪,招呼自己的门徒,从厚厚一沓名帖里抽出两份,交于给二人,自报了家门。
可是这俩豫州本地人,哪里听过青州的郑玄呢?就算接过了名帖,也是一副不买账的样子,郑玄的门徒看不过眼,大声道:“我家公子,可是八岁能算,十二读经,十六熟典的神童!”
年轻儒生却一拍木案起身道:“谁还不是神童了?我们二郎君,两岁启蒙,六岁读经,十岁撰碑!”
郑玄的门徒被如此呛声还是头一回,自然是满脸不信,还想再与儒生争辩,被郑玄制止了。
“失敬,失敬。”再争论下去,只是徒惹人厌烦罢了,他初入豫州,可不想在第一站就留下争名好斗的坏名声。
正事要紧,郑玄带着门徒,来到了国相府。
荀昱不愧是名士,得荀家经学传承,一连几日交流下来,郑玄只感到受益匪浅。
唯一有一件事,让他有些在意。
几乎每一次他来拜访荀昱,都能在相府门口见到一个递拜帖,然后被拒绝的小郎君。
说也奇怪,这小郎君看起来不过刚过幼学的年龄,却是衣衫整洁,举止文雅,观他与家仆的交流,也是语调沉稳,颇为老成。
且不说这么小的年纪,每次被门口的仆役拒绝,他都是毫无愠色,一派淡然。
就光是这次次被拒,次次来见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他也自愧不如的。
几天下来,郑玄终于忍不住,和荀昱提到了这个小郎君。
“是谯县曹府的二公子,曹班。”荀昱起身,引着他往院中走去。
郑玄隐约对这个名字有些印像,一时半会却又想不起来。
“他来求见是为何事?”郑玄问道。
“为求学。”荀昱叹气,两人面前是一个巨大的木箱子。
郑玄更加惊讶:“我看这小郎君,举止端庄大方,说话有条不紊,是个耐心治学的料子,伯条因何不收?”这样反复上门,又不明确拒绝,十有八九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犹豫。
荀昱如实道:“因其祖父为故费亭侯,大长秋曹腾,这是我犹豫的事情。”
郑玄听到曹腾的名字,终于想起来,是为什么觉得曹班的名字熟悉了。
“曹班,曹家二郎!”郑玄瞪大眼睛,“是那位在党锢之忧时,不顾自身安危,在太学奔走传书的僮子啊!”
郑玄一下有些愤愤然:“既是如此良才美玉,怎能因为出身被耽误了求学的志向?伯条糊涂啊!”
荀昱也露出了郁闷的神色,拍拍郑玄的肩道:“实不相瞒,我前日本已打算书信至颍川族中,叮嘱此事,曹二郎得知后,当日就送上了谢礼......”
两人面前的木箱足足有半人高,从外面看不出装的是何物。
荀昱一边打开箱子,一边轻笑道:“虽说是良才,但毕竟出身宦族,你也知道,这宦党以钱财做谢礼的风气,实在是......”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大黄书只为原作者喜三春的小说《[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喜三春并收藏《[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最新章节。